旧版栏目

前辈风采

沈复: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

时间:2015-04-28浏览:1904

 

沈复: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4419

 

沈复,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石油化工教育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46年,参与组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担任教学科研工作;1953年,参加北京石油学院创建工作,历任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石油加工研究室主任、炼制系副主任、研究生部教科办主任,兼任北京联合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多项学术机构职务。沈复教授在化工教育和科技园地里辛勤阱耘四十五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投身教育 桃李芬芳

沈复教授1924年生于江苏常熟,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曾在江苏常熟县立中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漫漫教学之路。1946年沈复被聘到清华大学,参加化学工程系的创建,并承担教学科研工作,还曾是系领导小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19529月以原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195310月,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我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院一一北京石油学院。沈复成为中国第一座石油高等学府的创建者之一,并从此身许祖国石油化工事业。

新中国的石油化工教育事业是一张白纸,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以后,繁重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与日俱增地呈现在院领导和全校师生面前。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知识结构,沈复被分配到炼油厂机械与设备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6年被任命为首任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教研室主任,1960年起又担任炼制系副主任,1965年起至1972年主持炼制系工作。为恢复教学秩序和开拓炼油化学工程科研作出了贡献。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北京石油学院建校初期按苏联模式设置专业和课程,一些主要课程也由苏联专家主讲,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更是如此。沈复自始至终担任该课的笔译和口译。由于切身感受到苏联教材不符合中国实际,沈复和其他教师下了决心,要自己根据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实际,编出一本浸透着中国石油味的石油加工教材。

沈复带领教师们搜集资料、统计数据、推导原理、演算公式,付出了大量心血。大庆油田开发成功后,石油加工的一个关键问题落在沈复他们的肩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沈复等老师的努力下,内容更加丰富的石油加工教材于1962年问世。这是中国人独立编写的第一代《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教材。

沈复有了自己编的教材,对石油加工课要求更加严格,甚至创下了期中考试时三分之一考生不及格的记录严师出高徒,许多学生踏上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后,无不体会到老师严格的良苦用心,无不感受到《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实价值。这本教材很快成为工作一线的理论指南和技术手册。

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至山东胜利油田,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沈复教授续任系领导,和炼制系的教职工一起,从零开始,艰苦奋斗,为在黄河三角洲的茫茫盐碱滩上建立起一个新大学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1982年以来,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设立了研究生部,沈复教授担任了研究生部教科办主任,为建立石油工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础而呕心沥血,为研究生部的生存和发展奔走操劳。

1978年,沈复成为石油大学首批硕士生导师,l984年又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他所培养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都成为科研、教学和机关的业务骨干。沈复将自己的精力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石油化工教育事业。

 

致力科研 硕果累累

沈复几十年致力于传质分离工程和化学工程的研究,为我国石油炼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年,沈复留学莫斯科,师从苏联化工界的元老卡萨特金教授和卡发洛夫教授。两年的留学期间,沈复凭着中国人的聪慧勤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做出了一件令他的苏联导师大为震惊的事。事情发生在著名的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在化工过程与设备教研室,中国青年沈复的到来并未引起两位老师的重视。教授正为实验过程中关键数据的偏差而大伤脑筋!此时,沈复按照自己的思路也在仔细地推算、试验……渐渐地,他发现了一种叫做液液界面张力因素的影响作用,这正是出现偏差的症结所在!于是他便顺藤摸瓜……三个月后,他的一篇题为《单阶喷射式萃取器中流体力学与传质》的论文出来了。两位教授阅后,大为吃惊,马上对沈复刮目相看,立即推荐发表。导师在随后写成的学术专著中运用了沈复的这一成果。而且,两位导师与沈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件事对沈复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回国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

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沈复教授作为学术负责人,与校内外师生、设计和生产人员通力合作,冲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封锁,研制了舌型塔板、V—1型浮阀塔板。这一科技成果适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和石油炼制工业大发展的急需,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国内炼厂,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60年代初,我国政府首次在没有外国专家的帮助下,组织自己的科技专家独立自主地制订科技发展规划:1963-1972年长远规划。这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非常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沈复自始至终地参加了这项工作。他作为学科组成员具体地参与了技术学科、化学工程学的学科规划,并兼任技术科学秘书,参加了技术科学学科纲要的起草工作。从那时起,北京石油学院便成为我国蒸馏方向科研工作的主力单位。1964年该方向又被列入国重28,即国家重大化学工程研究五年计划项目,沈复一直代表学院肩负着学科带头人的重担。

此后的岁月,沈复和他主持的科研机构不断取得新成果、新突破:塔板适宜区域的概念和方法发展成为集炼厂的改造、操作、诊断、标定和设计于一身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包;间壁式泡沫换热器、喷射式高效吸收与精馏设备、人工智能用于蒸馏塔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伽马射线用于气液和气固接触生产设备的无干扰监测技术、天然气与炼厂气脱硫制硫工艺优化技术,先后填补了该项领域的空白;分离过程非平衡交换模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主持研究开发的HTV船型塔板,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以分离系统优化节能为内容的成果获中国石化总公司发明三等奖;同时,以分离工程为核心的科学研究与系统工程、人工智能、反应工程、测试自控、油气化工生产互相得到渗透,形成多个科技生长点……学术上的长期先进性,使沈复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科研上的贡献和成就,使沈复成为多方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在成果等身、功成名就之后,沈复并没有退居二线,他以诗自励:四化堪酣舞,三余岂敢闲,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科学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结合科学技术,是沈复一以贯之的信念。1984年,沈复积极推动中国石化总公司发展部、清华大学化工系和华东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联合创建北京联合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研究所。由他任所长,统领研究所的行政与科研工作。研究所不仅促进了石化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促进了学院炼油化工学科的发展。

沈复教授自己曾赋诗言志:芬芳桃李郁中华,再培新苗万发花。谁谓人生无再少,砚田科海意无涯。这可谓是他几十年为国家石油化工教育和科研事业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耄耋之年的沈老依然心系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石油化工事业。       (代海燕 整理)

 

资料来源:

王培杰.科海无涯.岁月流金———记石油科技专家(二),2011:97—105.

何开安,徐孝氏.化学工程专家石油化工教育家沈复.化学工程师,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