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迟:为祖国石油化工事业鞠躬尽瘁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3年11月23日
武迟,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3年至1958年任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主任、副教务长。他早年参加创建我国高校石油炼制专业,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后长期致力于石油炼制生产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在大庆原油的合理加工、炼油厂挖潜改造、“五朵金花”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顺丁橡胶工业化技术的突破、炼油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的国产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异域求学 振兴中华
武迟1914年12月出生于书香门第,在青年时期就好学上进、热爱祖国。1932年武迟考取清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大学期间他勤奋读书,是理学院获得奖学金的优等生。那个时期,他满怀爱国热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拘留,经学校多方交涉才保释出狱。1936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他认为祖国受侵略是国家太贫穷、太落后。在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思想的指引下,他带着对祖国的热爱,远渡重洋、求学异域,以期学有所成,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武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学习了化工专业知识,1939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学习更多的生产实践知识,他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参加化工实践学校,用所学理论知识帮助工厂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久,他应聘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公司和福斯特惠勒公司,担任工程师10余年。这期间,他积极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日后回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使远在海外的武迟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高薪职务,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约。1950年回国前,他将自己在美国工作10余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美国和欧洲化学工业现状做了分析对比,合作编写了数十万字的教材《基础化学工业技术》,为回国任教做了充分准备。
谦逊躬行 培养英才
武迟回国后积极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石油系。不久,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与其他同志一起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参加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他相继担任学院教授、系主任和副教务长,同时建立了燃料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天然石油和页岩油加工的研究,为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科技人才,为炼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迟在教学中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炼油工艺新课程,深入炼油厂搜集人造石油和页岩油生产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创建石油炼制专业实验室,亲自开展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工艺研究,还兼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
武迟在教学方法上有特色。他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培养研究生时,对专业基础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指定有关原文专业书籍,规定阅读页数和时间,定期和研究生、辅导教师围坐一起,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共同讨论。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对一时不清楚的问题,采取探讨的态度,而不是好为人师。他治学严谨,结合实际,出题考试,总是自行验算准确无误,才将试卷下发。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重视品德教育,学生和辅导老师对他十分敬佩。武迟培养的研究生品学兼优,有些毕业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些申请了专利。他淡泊名利,在对外发表文章时,在申请专利时,总谦虚地不署自己的姓名。
鞠躬尽瘁 科技报国
武迟是石化战线具有渊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1961年在大庆原油加工的会战中,解决了大庆原油质重蜡多、易凝固、难炼等难题,提高了产品的收率,缩短了沥青氧化时间和炼焦时间,为其他炼厂炼大庆油提供了宝贵经验。1966年国家科委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顺丁橡胶半工业生产试验攻关会战,武迟受命任现场攻关会战技术领导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攻克了中国自行研制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丁二烯聚合制顺丁橡胶千吨级半工业试验全套技术和设备的难关。1972年武迟参加组织万吨级生产装置攻关会战的技术领导工作,解决生产运转中的四大难题,为中国顺丁橡胶大型生产装置正常生产作出了新的贡献。1977年大连石油七厂重整装置使用国产催化剂,武迟不分昼夜深入现场指导、技术把关,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委的奖励。1986年顺丁橡胶工业化科技成果获得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的特等奖,自行研制开发的生产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技攻关中,武迟不顾惜身体,一心为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发展鞠躬尽瘁。1972年他虽身体衰弱,百病缠身,但仍充满信心,他说:“我躯虽衰志未衰,愿继前贤迎盛时”。他常摇晃着瘦长的身躯,坚持看书学习,钻研催化工艺及有关理论。
1985年武迟因过度劳累,肺心病恶化,呼吸功能衰竭,靠吸氧维持生命,但心中仍想着祖国事业的发展,壮心不已:“春日唯余窗下坐,喜看老树绿枝鲜。神州古国多生气,剩勇犹争献几年。”他在家里一边吸氧一边阅读文献资料,强忍病痛的折磨,写出了对石油化工工作的建议和发展设想。他躺在医院病床上,仍逐字逐句修改研究生论文。在他病危抢救、用人工呼吸维持生命、已经不能说话时,还用颤抖的手写字询问国产重整催化剂的开工情况。
武迟为石油化工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奠定了坚实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积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