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杰: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3年11月16日
朱亚杰,中国能源专家,化学工程学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聘于英国西蒙卡夫化工设计公司。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北京石油学院筹委会委员、副院长,华东石油学院教授、副院长,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中国氢能源协会主席,国际氢能源协会常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心怀祖国 投身石油
朱亚杰在国外学习工作几年后,决定回到祖国。那是1950年,美国正欺负到家门口上,炸弹倾泻在鸭绿江两岸。他在英国就职的西蒙卡夫化工设计公司不让他回家,说战争,说给他加薪,说把他的亲眷接去,就是说不动他要为新中国出力的决心。老板只好摇头叹息:“这种理想主义者是留不住的。我就知道,他来的目的不过为了养硬飞回去的翅膀。”
朱亚杰一回国就与石油结了缘。他做的第一件工作是和同事们一起为前线化验油品,培训油料工作人员。他翻译资料、做实验、编印教材,每天都跟在前线打仗一样分秒必争。这次经历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要富国强兵、加强国防就必须尽快发展石油工业。所以,当1952年11月燃料工业部让他参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并任命他为筹委会委员时,这个一向严肃、矜持的中年人,表现出少有的兴奋和激动。
学院筹建初期,还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亚杰,有空就往九间房的新校址跑,面对着一大片空地,就开始组织同事制订教学计划,开列出必须购置的教学设备、教材、图书清单。学院成立后,他又成了院领导和群众之间一个联系枢纽。由于他事事操心,又敢于负责,学院成立校代会时他理所当然成为了委员。
朱亚杰像一切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一样,精心谋划民族的长远大计。当时,由于我们勘探水平落后,左冲右突找不到深埋在地下的油层,被一顶贫油国的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石油,加快勘探开发是重要的,人造石油同样不可轻视。于是,他受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并亲自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我国人造石油得到了大发展,年产量从1952年的25万吨,发展到60年代初的60多万吨。在找到并拿下大庆油田之前的10多年里,人造石油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朱教授不仅参与创建了北京石油学院,创建了人造石油专业,还创建了固体燃料研究室,也是亲兼主任。1963年,朱亚杰被国务院任命为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
刚正不阿 赤子情怀
朱亚杰的刚正不阿在石油大学有口皆碑。有人说他:功成名就后不谋权势;功名未就时不趋炎附势;有权有势时弯着身子拉车;落魄潦倒时直着身子走路。
1958年,全国“大跃进”,北京石油学院也大搞“小土群”。对这种严重违背生产科学和教学规律的做法,他持反对意见,结果,他作为“白专典型”①的六教授之一被拔了“白旗”②。
北京石油学院仓促迁往东营时,物资是从张店卸下火车的。由于人手少,大家还要照应自己的家当,图书等公共财物便被撒了一地,在初春的泥泞的雪地上,你踩过来我踩过去,许多人熟视无睹。这时,朱亚杰默默地弯下腰来,把书一本一本捡起来,打成捆,并且守护着,直到把它们装上汽车。特别是他用手绢轻轻擦去书籍上的泥痕时,脸上那痛苦的表情和眼里滚动欲出的泪花,使目睹者自感赧颜。
朱教授不谋私利、仗义执言、以天下事为己任。当国家尊严受到损害时,他更是正义凛然挺身而出。
1986年7月,第六届世界氢能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盛会。朱教授作为中国氢能源协会主席,率领5人代表中国出席了会议。由于朱教授在氢能源研究领域的精深造诣和崇高声望,被与会专家推举为本届会议副主席。
这是一次有国际影响的会议。为祝贺会议召开,维也纳市市长在市政厅设宴招待与会代表。大厅里人头攒动,彩旗悬垂,气氛热烈。但是,就在宴会即将开始时,朱教授突然发现会议厅中竟然悬挂着台湾当局的旗子。作为一个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科学家,朱教授马上意识到这是有关祖国尊严的大问题,决不能含糊和退让。他立即找到会议主席和市长进行交涉,严正声明必须立即把台湾当局的旗子去掉,否则我方将以集体退场表示抗议。市长查询后做出解释,说明纯粹是工作人员缺乏国际知识造成的,除深表歉意外,立即按朱教授的要求做了处理。这时,大厅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与会各国科学家对中国知识分子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度赞赏。
建树超卓 桃李芬芳
学者、教师,是朱教授的两个主要身份。作为学者,他一生建树超卓,并由此获得了巨大荣誉。他长期从事煤、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化工综合利用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粉煤和油页岩流态化低温干馏研究,主持鲁奇低温干馏炉的恢复设计和改进及褐煤空气氧化制腐植酸试验,指导油页岩热解和组成结构等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相继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氢能源协会主席,煤炭转化利用协会理事长,石油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被载入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作为教师,朱教授培养过大量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治学态度之严谨,常使人感到做他的学生很难。但他在生活上性情通达、坦诚相待并体恤别人。学生对他的评语是:“松竹梅品格皆备,才学识集于一身。”但朱教授更是一个教育家,在石油教育的总体战略和远景规划上,他站得高、看得远,做出了别人无法取代的贡献。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就是他倾注身心为石油教育长远发展设立的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
为我国石油高教事业的创建、恢复和发展,朱教授不遗余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能源专家,他为加快石油的开发利用而殚精竭虑,同时,朱亚杰更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的能源问题而担忧。为此,早在1980—1984年他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时,就与理事长和理事们一起,提出我国能源问题对策的13条建议,促使有关领导部门重视我国能源形势。
1990年初,76岁高龄的朱教授,病后初愈,又立即会同我国科技界有识之士,上书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议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氢能源的使用。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在“八五”攻关项目中已占有一席之地,石油大学也成为研究新能源中氢能源开发的负责单位之一。
1988年9月,石油大学召开庆祝朱亚杰执教50周年大会,高度赞扬他为石油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创建北京石油学院到建立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从创建我国第一个人造石油专业到呼吁发展新能源,朱亚杰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他以奉献精神和赤子情怀为祖国的石油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天空。 (代海燕 整理)
①“白专典型”是一个文革词汇,指那种只知道埋头钻研业务不重视政治学习的人。
②“拔白旗”指“大跃进”过程中,把一些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的人,以及一些所谓具有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人都作为“资产阶级白旗”加以批判、斗争甚至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