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师德师风

一颗不走寻常路的心——记2011—2012学年十佳班主任刘建国

时间:2015-10-06浏览:398

 

                                                                            一颗不走寻常路的心

——记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中心刘建国教授

 

有些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波逐流,碌碌而无为;有些人,在人生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从容面对,却能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中心的刘建国教授就是后者中的一员,他凭借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颗好学的头脑和一颗充满关怀的心灵,在求学、科研和从教的道路上,不断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求学路——从医学到化学

高中时期的刘建国,对医学充满着极大兴趣,认为医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职业,一直希望将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父老乡亲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但在高考报名时,考虑到医学并轨对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他最终选择了经济压力较小的师范类院校,开始走上了化学这条道路。

大学时期的刘建国,依旧不安分地想着通过其他道路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成绩也落到了班级的下游,直到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恩师——秦梅老师。那是在一次物理化学课上,秦老师因为作业不认真而严厉批评了他,也正是秦梅老师为学生负责任的心彻底感动了刘建国。为了感谢秦梅老师的教诲,他放弃了一切不现实的想法,决心考研,而且立志要报考物理化学方向。为此他自学了成绩较差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科目,在不服输的信念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刘建国顺利考取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并于2004年取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秦梅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一本书,但是她对我的教导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我的一生。刘建国教授提起秦梅老师不禁感慨。“只要有信念,能坚持,肯努力,敢担当,理想与现实也就不远了。对于刘建国教授来说,秦梅老师的点醒正像是夜里突然亮起的明灯,让他顿悟了求学的意义,他也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峰。

 

科研路——从石化到生化

2006年,为了提高中国石油大学生物化工的科研水平,刘建国被学校指派去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博后,师从牛津大学首位华人教授崔占峰。在英国,刘建国学习了非常多与生物相关的知识,并逐渐将科研方向从石油化工转向生物化工。当他踌躇满志回国准备大展身手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就是实验室的筹建,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刘建国亲力亲为,通过与资产设备处、学科办、招标办等部门协作,完成了科研设备的请购、论证、招标、接收、安装、验收等过程。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实验室终于初步搭建起来,科研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轨。

在漫长的一年多的蛰伏期之后 ,刘建国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了数十篇国际SCI论文。科研之路在刘建国的心中渐渐明晰起来,他也开始申请一些比较大的项目。截止至目前,刘建国共主持和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12项,共发表国际SCI论文35篇,EI论文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共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6人。但他并不愿止步于此,2014年,刘建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访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在异国他乡继续学习,与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也正是这样刻苦的学习和工作,他能够在学术界得到认可,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以及Langmuir, J. Membr. Sci., Chem. Eng. J.等十余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教学路——从科研到教学

曾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和“十佳班主任”的刘建国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2010-2011学年应教育部的政策要求,刘建国担任化学工程学院2009级化工专业1-3班班主任。当时回国不久的刘建国满怀信心,任职期间认真负责,督促学生学习,他坚持做到了每周听一次课,每两周访问一次宿舍。为激励学生加强对专业课的学习,他还利用班主任津贴设立学习进步奖。在他的积极引导下,3个班级共44名同学的年级排名得以提升;在学生生活方面,刘建国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空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参与班会、体育比赛等学生活动,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友谊。同时刘建国鼓励学生发展拓宽自我,亲切地向有出国意向的学提供出国信息与指导。此外,当意识到地域差异所导致学生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后,他又自己出资对部分贫困学生给予帮助,同时在建立学生之间对彼此的认可与互相平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带领研究生方面,刘建国教授同样用心良苦。除亲切的指导外,他还积极为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谋求发展机会,主动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示与自我提升的平台,鼓励他们出国留学深造,以便取得更大成就。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学习在刘建国这条不同寻常的路上一直伴随着他,让他不断地充实自己,并把自己的智慧播撒给他的每一位学生。如同一汪清泉,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滋润了岸边的嫩叶,自己却依然奔涌向前,把自己奉献给更多的丛林。

(记者:孙运景 王紫阳 杨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