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非陕西民众对陕西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 摄影 廖韵驰8.4
在小区张贴陕西非遗文化的宣传海报 摄影 廖韵驰8.5
陕西,一个历史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大省,这里经过了风云变幻的几千年,无数朝代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建都,而这些传统的意识文化、美食文化大都会慢慢滋长、蔓延、发展、流传下来,促使无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与流传。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而陕西的非遗文化积淀深厚而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陕西非遗文化在与新现代文化的碰撞、蝶变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推进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真正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464小队实践队于8月1日至8月8日进行了陕西非遗文化的调研,分析其在全球化、信息化冲击下的变化及原因,并为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建言献策,让陕西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可以更有活力、历久弥新。
8月1日,我们的社会实践正式开始。我们首先对陕西的非遗传统文化进行详细的线上调研,发现在陕西各地,有着各具特色的非遗点或非遗体验中心,剪纸、泥塑、彩塑、糖画、蛋雕、农民画、面花、皮影、秦腔、木偶戏等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陕西非遗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冲击下的变化。为共建新时代的非遗文化发展空间,做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非遗走进民众生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陕西可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创开发、非遗市集乡集打造等,聚合区域内非遗资源力量,推进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共同探索“非遗+”文旅全方位发展模式。
8月2日,我们对各非遗文化分组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网上参观了非遗文化的展馆,学习非遗文化的精神,领略非遗文化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剪不断的乡愁……陕西省拥有8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74项省级非遗项目、1998项市级非遗项目和5249项县级非遗项目,其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古老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具体方案就是要 以“工程”为抓手,激活非遗项目的生命力;以“非遗法”为根本,让政策为传承实践活动护航;以创新为源头活水,采取多重机制提升保护水平。
8月3日至8月4日,为了解陕西非遗文化的知名度,我们共同商讨做出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针对陕西省内、省外进行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于一些小众的非遗文化,只在个别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而一些比较出名的非遗文化则全国闻名,比如秦腔、皮影戏,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这告诉我们要积极进行“非遗+”的创新,可以尝试“非遗+旅游”的结合,让非遗项目成为旅游的文化内核,推动各地区的旅游特色创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可创作出丰富的演艺节目;传统戏剧与曲艺可与旅游景点,热门旅游区域合作,拓宽受众渠道,提高知名度;传统美术则是创作文创产品的素材库,结合现代化的创新,赋予其新的活力;民俗活动是节庆不可或缺一部分,一方面通过节庆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进行创新,使其融入日常。通过文旅融合,非遗项目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陕西非遗和旅游业也将可以共同打造出更多的“网红项目”。
8月5日至8月6日,为宣传陕西非遗文化,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海报对陕西非遗文化进行宣传,以让更多人了解陕西非遗文化,爱上非遗文化。
8月7日至8月8日,撰写完成了实践报告,本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时间如梭,在一周多的社会实践中,小队成员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厚。这次实践对陕西非遗文化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明白陕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的变化。同时我们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记录、保护和传播非遗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