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庆祝建校70周年,树立典型、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学校开展2021—2023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我院一批先进集体及个人受到表彰。其中,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曾景斌获“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冯翔、姜翠玉、张秀霞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孙亮获“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23年3月成功完成国家新一轮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作为我国重质油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牢记初心使命,聚焦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质油化学、重质油转化与利用催化剂、重质油转化与利用工艺与工程等三个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研发并转化了一批重质油高效转化与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0多项,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实现新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学校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
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正式获批,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实验室明确以解决能源化工产业安全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国家重大需求的安全共性关键问题为使命,打造创新引领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战略咨询智库及开放合作平台,努力担当化学品安全国家战略实施的社会责任,推动化学品安全由事故管理向本质安全、风险系统防控及智能化管控的多维变革,实现我校化学、化工、安全等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安全稳定提供石大方案。
曾景斌,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等离激元/磁性纳米探针的可控制备及在毒害气体及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光学传感方面的应用、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硫化钼、Mxene等)在柔性可穿戴器件及人体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样品前处理分离介质与方法的开发及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方面的应用。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三十余篇,论文总被引超过2700次,H因子31。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项目、中央高校自主创新项目以及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横向课题。
冯翔,教授,博士生导师。针对催化氧化合成高端化学品与新能源化学相关领域,基于反应-传递耦合效应,对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及性能强化机制展开研究。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 ACS Catal., AIChE 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石化/中石油委托技术开发项目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其中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参编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规划教材《石油化工工艺学》。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会“最美教工”,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牌指导教师”。并先后入选国际催化反应工程“Gianni Astarita”青年学者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姜翠玉,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油田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与去除、油田化学品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担任《有机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山东省高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名师。
张秀霞,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含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等领域的科研工作,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励,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学校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师德标兵、优秀党员、先进就业指导教师、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积极服务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多次为新区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咨询,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建议。
孙亮,男,中共党员,高级实验师,现从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工作。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得获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石油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优秀课件一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二等奖一项;主编的《石油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指导》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二等奖一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多项。
学院党委号召广大师生要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对标争先,担当实干,不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