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报: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发布时间:2016-12-14发布人:化学工程学院浏览次数:259

    何为博?如何做学问?苏轼在《稼说》中提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一关于治学的观念,意指“拥有广博的知识而善于取其精要,要有丰富的积累并且谨慎地运用知识”。既阐述了方法,又蕴藏着治学的态度与心性。无论从古至今,其都被学者们奉为做学问的明理与善法。
  无论是工程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亦或是社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源泉来自于“博”与“厚”。博闻乃能强识,积跬步才得以至千里,砥砺于治学之路的我们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与深厚的基础以积淀治学的土壤,以点滴的努力来实现由贫瘠至肥沃的蜕变,奠定坚实的根基。以书籍引路,以知识耀明,“博”与“厚”的重量是广泛涉猎与博览群书的累积,集百家之精髓,方能言之有物、思之有形。荀子、华罗庚、季羡林、邓稼先,诸多从古至今的学术大师,无一不践行着积累的力量。在知识不断凝聚的过程中,课堂、图书馆、文献、良师益友,是我们唾手可得的资源,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要学会从这些渠道中卓有成效地、孜孜不倦地汲取大量信息,瞻仰前人的著作,阅读学科的经典。也要学会走出去,在学术研讨中、社会实践中开拓视野,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然而,任何学科体系都有自己的网络,是“约取”的成果,而非大量知识的冗杂堆积。由远及近,由浅及深,不断地凝练才能推动知识的创新与升华。学术的集大成者往往都是拥有了充足的积累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深入钻研、仔细提取,才有了对学术独到的见解与研究的突破。正如朱熹所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约取”是精简也是思辨,“学而不思则罔”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饱读书籍,更要掌握方法,练就思维,不能将自己仅仅变成了知识的杂货间。作为学生,在人生创新创造的重要起点上,我们广读书而有思路不混沌,囊博学而有方向不盲目,抛弃对知识的掠夺式获取,不受传统的观念束缚,不断尝试与经典对话,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地,以个人系统化的学识脉络支撑大量的知识,来完成学术中真正的探索。
  滴水石穿,久久为功。无论广博的阅读和谨慎的思考,都依赖于自身的坚持不懈。“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有韧性、忌浮躁,以坚持实现积累,以毅力完成思维的碰撞,而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
  学术必然是慢慢求索之路,我们要学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而不荒废大好机遇,不辜负青春时光。

    化学工程学院 万娱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61210日第02版)

      相关链接

【作者: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