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院骄傲!6名教师和校友入选“中国化工 百年百人”

发布时间:2022-05-06发布人:魏孟吉浏览次数:766

一百年来,我国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化工人用智慧、心血和汗水谱写的辉煌篇章。他们坚定科学信念、敢为人先、艰苦奋斗、至诚报国,为当代化工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他们爱国、创新、实干、奉献的精神,中国化工学会在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隆重发布了“中国化工百年百人”。

“中国化工百年百人”遴选了中国科协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化工卷入传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化工卷入传院士、专家,及2013年前(含)当选、且194712月底前出生的两院院士,共103人。

学院4名教师和2名校友入选,分别是曾任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主任的武迟院士、曾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的朱亚杰院士、曾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的曹本熹院士、曾在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教研室任教的陈丙珍院士,以及1957届校友杨启业院士、1956届校友汪燮卿院士。

1914-1988

武迟,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至1958年任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主任、副教务长。他早年参加创建我国高校石油炼制专业,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后长期致力于石油炼制生产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在大庆原油的合理加工、炼油厂挖潜改造、“五朵金花”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顺丁橡胶工业化技术的突破、炼油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的国产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14-1997

朱亚杰,中国能源专家,化学工程学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聘于英国西蒙卡夫化工设计公司。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北京石油学院筹委会委员、副院长,华东石油学院教授、副院长,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中国氢能源协会主席,国际氢能源协会常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15-1983

曹本熹,中国化学工程学家、核工业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本熹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任教,曾参与筹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并任首届系主任;参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务长、副院长等职。1963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任二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化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领导了铀化工转化过程、热核聚变材料生产、核燃料后处理等重大研究试验。领导解决的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有由四氟化铀转化为六氟化铀、由六氟化铀贫料加氢还原成四氟化铀等生产技术问题,为保证我国核燃料化工生产的工程建设、顺利投产和技术改造,为建成中国第一所高等石油学府的教学与科研体系、促进中国的核科学技术与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2- 

杨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炼油工艺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曾任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他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先后设计、审核了10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曾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 

汪燮卿,石油炼制及分析化学专家、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原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的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率先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技术路线。其“催化裂解工业化技术(DCC)I型”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内专利授权252件、国外专利授权55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 

陈丙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大学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1962年在该校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1972年在石油加工过程与设备教研室任教。曾任国际学术期刊“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国际自动控制学会(IFAC)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副主编等职,曾任第8届过程系统工程会议国际组委会主席。陈丙珍自70年代后期即致力于化工系统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和工程应用,多项创造性成果在工业实践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作者:魏孟吉   审核:徐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