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都做出了重要论述,学院全体辅导员集中学习两会,结合分管工作为学生解读两会热点、关键词,在全院学生中引起思想学习热潮。
徐光辉——构建“思政铸魂—人才强基—科技赋能”协同发展体系,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全国两会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强调高校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高校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突破,构建“思政铸魂—人才强基—科技赋能”协同发展体系,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与实践担当的时代新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窦雅琴——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发展观、就业观和事业观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刻认识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发展观、就业观和事业观,自觉用家国情怀驱动全面成长发展;我们要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探索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院实际的思政工作体系,深化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培养理想远大、步伐坚定、素质过硬的时代新人;我们要走上讲台、站稳讲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做好学生严于律己、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示范,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学工力量。
郭孟——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体应时代脉搏
政治属性体现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课堂上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在实践中拓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育人空间和阵地,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体应时代脉搏、在科技攻关中淬炼创新本领、在基层服务中增强实践智慧,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魏孟吉——找准自己作为高校“第四支队伍”的定位,持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业务能力和新质思政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课题,找准自己作为高校“第四支队伍”的定位,持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业务能力和新质思政能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结合点的独特优势,协同各方资源搭建锤炼本领、砥砺奋斗的平台载体,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王兆兴——为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教育强国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学院负责科创工作的辅导员,我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人工智能+”“智慧化工”等前沿领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攻关,培养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创新人才。深化校企协同,推动实验室共建、联合项目研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对接产业需求,助力学生“真题真做”,促进成果转化。同时,依托“挑战杯”等双创平台,融合AI工具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强化职业规划与心理韧性培养,为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薛慧——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写入国家规划,是国家层面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关心关切,也体现了对于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报告中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让我对“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有了新的理解。从小学的启蒙认知到大学的思辨深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挺膺担当。报告里所提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位扩容”“免费学前教育普及”是直接的民生关切,更是教育公平从“机会公平”向“质量公平”的跨越。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写入国家规划,是国家层面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关心关切,也体现了对于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辅导员,我们应不断加强对同学的思想政治引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栾琳——以精准资助为抓手,将扶困与扶志深度融合,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近期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光荣与责任重大。作为一名辅导员,需立足学生发展实际,以精准资助为抓手,将扶困与扶志深度融合,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
两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调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应助尽助。这要求我们既要做好经济帮扶,更要注重精神引领,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在资助工作的实践中,让我深刻认识到,资助工作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价值观的传递。今后,我们要在精准资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钱立坤——鼓励青年学生成长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能参与全球治理的精英人才
在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且使命光荣。“两会”中诸多关乎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的议题,在社会范围引发了热烈讨论。报告中对“十四五”规划收官着重强调,其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多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尤为引人关注。这要求我们广大辅导员积极探索学生国际视野的构筑,积极将“两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鼓励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努力成长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能参与全球治理的精英人才,为“十五五”良好开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曹建琳——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两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在育人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始终践行二十大精神,积极创新工作方式,贴近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运用AI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并建立横纵贯通、协同服务的数字化教育体系,最终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工作中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吴雪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将文化艺术浸润转化为涵养家国情怀
学习两会会议精神后,结合《教育强国计划纲要》学习,我深刻感悟到文化艺术工作应立足学科特色实现价值引领,在文化艺术氛围中育“大才”。未来工作我将聚焦三个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浸润结合,通过阅读季系列活动,开展科学家精神书单共读,在《催化原理》等专业经典中挖掘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历史传承与创新表达结合,以校史中的化院故事为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再现学院学科发展历程中的奋斗基因;实践体验与价值内化结合,设计实验室里的艺术课分子结构制作大赛等特色项目,引导学生在科技与美学的交融中深化专业认同。我们要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将文化艺术浸润转化为涵养家国情怀、锤炼创新品格、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力量。
车桐宇——推动实践育人从“活动”走向“课程化”,从“体验”走向“价值内化”
通过学习两会精神,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我深刻认识到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作为辅导员,应立足时代需求,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实践,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首先要深挖红色资源,创新红色研学,将革命历史转化为沉浸式课堂,突破“走马观花”模式,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引导同学们研究理解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使研学成为铸魂育人的实践载体。同时要将研学成果转化为理论宣讲等形式,继续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推动实践育人从“活动”走向“课程化”,从“体验”走向“价值内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