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师情化语·师生下午茶”第86期活动在工科楼A座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与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围坐一堂,围绕“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子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以“知”启思:解码创新创业时代机遇
张永宁首先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分析了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前景。他指出,当前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化工与材料学科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领域,正迎来“卡脖子”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的黄金期。“学院近年孵化的多个学生创业项目,正是抓住了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赛道的机遇,成功落地转化。”他特别提及校友张曦带领国瓷材料突破高端陶瓷材料技术壁垒的案例,鼓励学生从专业中寻找创新原点,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针对学生关心的“如何挖掘创业方向”,张永宁建议:“创新创业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要立足专业优势,瞄准行业痛点。比如从实验室课题中提炼应用价值,或是在企业实习中发现技术改进空间,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他强调,学院将持续搭建校友资源对接平台,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孵化到落地实践的全链条支持。
以“行”践言:畅谈实践路径与成长心态
座谈中,学生代表踊跃提问,围绕“如何平衡学业与创业”“缺乏实践经验如何起步”“团队协作中常见问题”等困惑展开交流。2024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王光硕同学提出:“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哪些关键能力?”张永宁结合学院产学研合作经验回应:“除了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工程思维’和‘市场意识’。学院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就是让大家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技术转化逻辑,这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有价值。”
针对“创业失败风险”的担忧,张永宁分享了学院往届创业校友的经历:“创新创业本身就是试错与迭代的过程。有的同学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积累经验,即使项目未落地,也锻炼了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这些都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隐性财富’。”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创活动,在实践中积累资源、打磨团队。
以“心”护航:做学生创新创业的“同路人”
交流尾声,张永宁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一要永葆“好奇心”,在专业学习中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二要锤炼“坚韧心”,以应对创业路上的挫折与挑战;三要怀揣“责任心”,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价值。“学院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课堂,更是梦想启航的港湾。”他表示,学院将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导师一对一”机制,打通“创意—孵化—参赛—落地”全流程服务,让更多学生在科创赛道上敢想敢闯、善作善成。
两个小时的座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科生滕建翔表示:“张书记的分享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实操建议,让我对‘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尝试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
“师情化语·师生下午茶”作为学院特色育人品牌,始终聚焦学生成长需求,通过面对面交流搭建“有温度、有深度”的沟通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就业创业、学业发展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助力学生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