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5-04-28发布人:化学工程学院浏览次数:1157

张锦: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41220

 

张锦,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在雌激素estrogen 全合成研究、多环氮芥、多环杂环及表面活性抗菌剂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倾心高等教育事业,曾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同化雨,培养了大批有机化学专业人才。

 

辗转求学立志报国

张锦1910 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为清末两广总督张鸣岐次女。母纪钜淑及祖母纪氏均为河北献县清乾隆大学士纪晓岚的族人。夫傅鹰,著名物理化学家,胶体化学家,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侄子张存浩自幼由张锦、傅鹰抚育成人,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锦虽出身封建家庭,但忿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现实,自幼推崇科教救国的思想,刻苦好学,胸怀大志。

科教救国的信念驱使张锦终生致力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她从小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勤奋好学。1926 年,她由天津中西女中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化学系。次年,这个17岁的少女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考取清华首届女生官费,只身赴美留学。1927-1930 年,她克服各种困难,以优异成绩在密歇根大学取得化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到伊里诺大学,师从久负盛名的有机化学家罗杰·亚当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在亚当斯教授指导下攻博的中国学生强手如云,有袁翰青、钱思亮、李景晟、邢其毅、蒋明谦、陈光旭等,这些后来都成为著名有机化学家。张锦是亚当斯指导下第一位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时为1933 年,她年仅23 岁。张锦的学习成绩全优,学位论文也非常优秀。实际上,她也是在我国化学领域内较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当年中国妇女取得博士学位的,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寥寥无几,她以自己的实践为20 世纪初叶中国妇女追求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做出了榜样。

1933-1934 年,张锦继续在亚当斯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尽管当时祖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不安定,在美7 年之久的张锦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返回祖国之路。这时的她充满了实现科教救国的激情,同时,也到了该考虑自己婚姻大事的时候了。张锦和傅鹰于1927 年在安雅堡相识,至1929 年傅鹰回国时已经建立恋爱关系,他们俩报效祖国、科教救国的大志完全一致,在科学事业上,他们一生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比翼齐飞,堪称佳话。

 

潜心科研赤子情怀

1935 年傅鹰和张锦在北京刚结婚,就相约同去四川重庆。那时,他们把舒适安逸的生活置之脑后,感到内地人民更需要他们,而他们也可以在内地一显身手。傅鹰在那时候,已经从物化和胶化的角度考虑桐油的利用,而张锦则着手中药的开发。抗日战争时期,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十分匮乏,张锦用炭盆代替酒精灯等办法保持学生实验和必要的科研工作得以进行。

1939 年傅鹰应聘去福建长汀厦门大学任教,张锦于1940 年先到距离长汀不远的沙县福建医学院,次年也来到长汀厦门大学。因工作需要,张锦任教除讲授有机化学外,还讲授生物化学课程。他们俩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潜心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

40 年代初,傅鹰已经指导研究生开展当时处于前沿领域的液相色谱的研究,而那时张锦在傅鹰的启发下也掌握了精细有机合成中极为重要的用液相色谱分离手性异构体的先进方法。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对艰苦的生活毫无怨言,但国民党政府愈演愈烈的腐败让他们失去对工作的信心。

1944 年,傅鹰、张锦再次去美国,他们想到的仅仅是进一步充实自己,更好地投身祖国的未来建设。他们在1944 年底出国前嘱咐留在重庆的侄子张存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次邀请张锦赴美的是当时位于纽约东河岸畔的康奈尔医学院,这个学院的生化研究由著名的Du Vigneaud 教授领导。Du Vigneaud 也出自亚当斯教授门下,50 年代中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张锦在康奈尔的一年多时间里着实充了一下“电”。在纽约,她也有机会重新会晤旧友,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必将走向光明的大趋势。1946 年末,张锦回到安雅堡密歇根大学与傅鹰团聚。在这里,她和有机化学家W· E· Bachmann 教授合作,从事当时相当前沿的科研项目:雌激素estrogen 的全合成,直至1950 年她返回祖国之前。在这里,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广泛实验了多种途径,得到了近百个中间体。限于多种因素,她这一段工作多数没有机会整理发表,后来也没有机会继续完成,这是张锦一生中很大的憾事。当解放平津宁沪的炮声响起,人们皆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了,傅鹰、张锦心情极为振奋。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科教救国的理想即将能够实现了。张锦和傅鹰旋即去订购了回国的船票。美国方面则以种种方式推诿、阻挠、拖延,以至到1950 8 月才能成行。

 

教书育人死而后已

张锦一回到祖国,立即投入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北京大学。1952 年院系调整时被分配到北京石油学院执教达7年之久。1959年张锦奉调回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这一时期,她主要开设有机分析课和实验,并亲自编写教材。她编写的教材深入浅出,既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又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她编写的教材内容,既有传统的分析分离概念,又有现代的分析方法,很有实用指导价值。在北京石油学院期间,张锦教学、科研两手抓,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张锦主讲了四个年级的有机化学课程,当时的教学照搬苏联模式,而苏联的有机化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张锦讲授有机化学课程从不生硬地讲理论,她总是结合实践娓娓道来,把枯燥的有机化学反应讲得很有趣味,课下布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习题,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有机化学理论,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先生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就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她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不生搬硬套,这对我以后的教学科研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张锦教授当年的学生、我校退休老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学领域专家阙国和先生回忆起张锦教授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张锦不仅重视教学,也特别重视科研,她强调青年教师必须进行科研方能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她筹建了为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实验基地,带动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为北京石油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教研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5 1 月张锦因患癌症去世,时年仅55 岁。张锦短暂的一生是严于律己的一生,是追求自己理想——科教事业的充实的一生。在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全身心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张锦的生活俭朴也是出了名的,她一生从不讲究,也不制备穿着,1935-1938 年,她和傅鹰的工资每月760 大洋,属于高薪阶层,但张锦只买了一匹黑布和一匹蓝布,经裁制,冬季二人总着长袖黑布长衫,而夏季张锦则只着短袖蓝布长衫,一年到头如此。“一对布衣教授”,这在当年学术界传为美谈。    (代海燕整理)

 

参考资料:徐述华. 追忆张锦先生.2011.5.__

【作者: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