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先民之恒志,探赓续之新篇

发布时间:2022-08-30发布人:刘伟浏览次数:70

近年来,党中央鼓励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晚等体现非遗文化魅力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了深入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寻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进一步助力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8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缘起青木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与青州市,展开探寻非遗魅力和“非遗进校园”调研专项活动,与过往对话,同现代相连。

 

九龙翻身现校园

实践队员第一站来到东营区第一中学史口分校,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翻身第八代传承人商曰武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校内九龙翻身文化馆。在队员的热烈邀请下,传承人商老师进行了一段九龙翻身的表演片段队员王贺楠在商先生指导下亲手演奏了九龙翻身片段。传承人介绍道:“九龙翻身是山东东营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表演队,表演队平时会去很多地方进行表演。通过这种‘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方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紧接着,实践队员们一起去到了史口镇文明实践所,并与其进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受聘达成合作约定。队员们贯彻落实“非遗进校园”的宗旨,给实践所的孩子们带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知识普及以及实践操作。“非遗进校园”的重心不仅仅是注重传播、鉴赏层面,更向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看齐,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

调研发现,作为实践之学,“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培养兴趣、传承文化”为重心,不仅让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更为关键的是,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在青少年中间的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在教学中与他们互动和交流,可以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机制性生命力,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队员江映晨对于“非遗进校园”充满信心,她认为,这不仅有利于非遗的发展壮大,更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吕剧声腔入课堂

为进一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的发展与传承,缘起青木实践队第二站来到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东营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隋红霞女士与东营市曲协副主席段莲琴女士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吕剧的溯源与发展以及东营区对吕剧保护发展采取的各项措施。

其中,段莲琴强调道:“‘吕剧进校园’是传承吕剧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吕剧进校园’既是一种宣传模式,也是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主动去学习弘扬吕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吕剧演员们克服种种困难,怀揣着心中的热爱,十几年来一直无惧艰辛与风雨。段女士向队员们介绍道,“吕剧是最早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也正是因为非遗进校园的广泛影响下,吕剧得以较好的传承,是目前山东省一种较大的剧种。”同时,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吕剧传承的难点在于学员的时间冲突,面对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大部分的家长会等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传统学业上。但是现在的局面的得以缓解。从早期举步维艰的推广,到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每年都会举办以低年级学为主的表演专场,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收获果实,感受掌声与喝彩,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吕剧了解吕剧。令段女士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发掘吕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深刻意义。

采访的最后,传承人段莲琴对大学生给予厚望,她表示:“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在大学期间要多学、多涉猎,不愧对于瑰宝。”吕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营区文化的“根”与“魂”。东营区作为“吕剧故乡”,在保护和传承吕剧文化、推动吕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推东营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吕剧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东营区百姓将一直传承吕剧真善美的道德理念,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延续传统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让吕剧文化焕发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实践队员刘雅雯说道。

挫琴乐曲颂青春

实践队员的第三站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青州挫琴传承人赵兴堂老先生非遗传习坊中。队员们见到老先生时,他正在亲手制作一把青州挫琴,聊的起兴,老先生还现场弹奏了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队员们了解到直到现在赵老先生还会坚持去学校里上课,将挫琴文化带进校园,每周都会收到学校的邀请,每周给孩子们讲几次课。一节课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但是日积月累,却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地了解更多的中国的非遗文化。在他的坚持和社会的支持下,挫琴已经在青州周围的众多地区和学校广泛传承,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挫琴这种乐器。

如今,赵兴堂的挫琴技艺已经注册商标、申请了专利,累计向百余名学徒免费传授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赵老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他的得意门生,并且找到学生们进行挫琴表演的视频,眼中尽显欣慰。“挫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不能死脑筋,必须要创新,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喜欢,只要身体挺得住,我就能坚持。有活动就参加,有课就去教,有人问我就解答,不然心里不安。”赵兴堂说。

古老的挫琴依旧年轻着,《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依然在青州古街的上空回旋,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倾听。为了让青州挫琴“走出去”,2018年年底,赵兴堂在孙子赵禹铭的帮助下,注册了抖音账号“青州挫琴老赵”。“我希望挫琴这门技艺可以得到传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希望在我这里断了。”赵兴堂说,“演琴、教琴和制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三件事,希望百年后,还有人继续拉挫琴。”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也正印证了缘起青木实践队此次调研专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只有掌握过去之精湛技艺,不抛不忘,坚持创新,才能守住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强调传承和文化振兴。


【作者:江映晨 冯亚萍 刘雅雯 王贺楠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