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院】探翰墨底蕴,承传统风华

发布时间:2023-08-31发布人:刘伟浏览次数:35

实践队员于莱州状元笔前合影 张喜策 摄

为探寻莱州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的新境遇,819日,荟聚山河实践队前往莱州市朱桥镇的状元笔展示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初识毛笔·尤是惊鸿一瞥

翰墨飘香,书韵流传。毛笔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位居“文房四宝”之首,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莱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邑,非遗技艺随处可见,莱州毛笔制作工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时至今日,莱州毛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其中,在1982年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击败著名的湖笔一举夺冠,被誉为“状元笔”;2006年,“莱州毛笔制作工艺”被烟台市政府录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誉全国。

讲解员讲解莱州毛笔 李双羽 摄

莱州状元笔展示 李双羽 摄

实践队员参观状元笔展示基地 李双羽 摄

走进莱州市状元笔展示基地,实践队员便踏入了一座满是书香古典气息的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便是一件件材质迥异、风格奇特的毛笔。其中,陈列在展室中央的状元笔更是引人注目。

毫端生花,墨海游龙。在讲解员霍青梅对莱州毛笔的历史故事的娓娓道来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莱州毛笔早在清康熙年间便开始作为莱州府四大贡品之一走进皇室宫廷,为清朝历代皇帝御用和赏赐文臣所用,如今仍保持着精湛的制笔技艺。从选料到制成,莱州毛笔需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共有290多个规格,400多个品种,其按笔头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笔头材料分,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金鸡毫、石獾毫及胎毛笔等。与南方毛笔相比,莱州毛笔同时也具有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经久耐磨的独特优势。听完霍青梅的讲解,实践队员惊叹于小小的一杆毛笔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与复杂制作工艺。“毛笔文化之厚重真的有点超乎我的预料,不愧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不愧为非遗之珍宝!”实践队员秦子翔发自内心地感慨到。

实践队员参观状元笔展示基地 张喜策 摄

实践队员观看莱州毛笔介绍视频 李双羽 摄

深入了解·更是匠心独具

柔顺的笔头、挺直的笔杆凝结着一代代工匠的智慧与光芒。在总览莱州毛笔全局后,实践队员走进毛笔制作现场,细观每根毛发在笔头聚拢的过程。一间不大的房间里,错落有致的摆放着三四张工作台,墙上挂满了制笔材料和已经制作好的毛笔……从前期的起源、选材,到后期的工艺、流程,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滕占锁向实践队员细致讲解着毛笔制作:“制笔有120多道工序,其中齐、垫、切、梳等工序尤为重要,好的毛笔讲究四德:尖、齐、圆、健……”接着,实践队员观看了毛笔制作步骤之一——“齐”,制作者先把用石灰水脱脂清洗后的笔毛捏成一撮一撮,挑起一撮,在水里浸润之后,左手捏笔毛,右手捏梳子,一点一点把杂毛剔除。水洗后滑亮的笔毛在木板上次第铺开,油润而富有光泽。实践队员了解到,虽然制作流程看起来简单,但正是“齐”的关键一步,决定了笔工是否合格。

毛笔制作基地毛笔拜访情况 李双羽 摄

实践队员观看毛笔制作过程 李双羽 摄

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滕占锁向实践队员讲解毛笔制作 李双羽摄

坚定脚步·应是千古传承

传千年文化,燃万古明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从滕占锁的口中得知,由于时代变化和毛笔制作自身特点,目前他还没有收到较年轻的学徒。在他的工作室里,最年轻的毛笔制作者也已经有54岁,目前他面临着“后继者难寻”的困境。“曾经也有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进行研学。但是,学生年龄比较小,听不懂莱州话,我又不会讲普通话。最后,只能靠他们的老师来翻译我的话。我尝试过直播介绍,问题也是如此。”在与实践队员的交流中,滕占锁无奈地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正在蓬勃开展中。朱桥镇当地政府也在着力推动地方非遗项目焕发新光彩,与当地企业家联手挖掘打造了毛笔文化博览园,让更多人了解到毛笔制作技艺。在未来,实践队员将考虑利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为非遗文化赋予新的大众形态,以青年力量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直播”等非遗创新发展。

“荟青春之力量,聚山河之基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荟聚山河实践队全体队员们立志在奋斗实践中砥砺青春,未来一周将继续在莱州进一步发现、了解、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莱州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机制。他们会切实上好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将石大青年的声音带到更远地方。

【作者:李双羽 高雨佳 张琳苑   审核:】